从1985到2025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成立40周年座谈会在沪举行
“1985年,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成立时,我是第一批会员,即8号会员。”上海视协第四届副主席、一级导演张戈感慨,“对我来说,视协是一个家,更是良师益友,无论在政策指导、资源对接、同行交流,或者作品推广上,都引领、支持一代代电视人前行。”
10月23日,“与时代同行”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成立40周年座谈会在上海文艺会堂举行。座谈会以“电视和网络视听艺术工作者的时代使命”为主题,旨在系统梳理上海视协四十年发展脉络与经验,探讨新时代背景下电视与网络视听艺术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。
上世纪80年代,8集电视连续剧《济公》红遍大江南北,主题歌“鞋儿破、帽儿破,身上的袈裟破……”更被广为传唱。这部剧的导演正是张戈。他回忆,在自己的创作生涯中,无论是《济公》还是《上海的早晨》,都离不开视协的支持。“视协为我们召开观众座谈会、研讨会,帮助我们打磨作品。《上海的早晨》更是在视协的支持下,最终得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,并获得了奖项。”
1999年,中国视协副主席、一级编剧王丽萍通过人才引进来到上海,她始终记得上海老电视艺术工作者对年轻人的鼓励和关怀。“刚来上海不久,没有几个认识的人,导演张戈发出邀请,让我周末到他家中吃个便饭,今天想起来,还是觉得非常温暖。”王丽萍说,这是这个城市的温度。在她看来,在荧屏发生很大变化的当下,电视艺术工作者有责任记录时代、反映上海的变化、讲述老百姓的情感故事,“在今后的创作中,更要扎根人民,要以敬畏、以真实、以努力、以责任去打磨作品,靠作品说话,激励广大观众对真善美的追求。”
上海视协副主席、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首席播音员主持人印海蓉说,上海视协见证了上海广电一步一步从起步、腾飞、发展到探索的历程,也见证了播音员、主持人队伍的发展和成长。“37年前,我作为一名选手过五关斩六将,最后走上电视荧屏,成为家喻户晓的电视播音员,从一名普通观众到实现人生理想。这得益于几十年来上海广电行业开放、创新的勇气。”印海蓉认为,在融媒体时代,播音员、主持人的专业边界要扩展,传播平台和手段要多元丰富,个人综合能力也要提升。
在上海视协常务理事、爱奇艺副总裁、总编辑王兆楠看来,尽管电视行业的技术手段、传播格局、创作理念、审美风向、作品形态乃至商业逻辑都在快速迭代;但对好故事的渴求,对真善美的守护以及电视工作者记录时代、温润人心的初心始终未变。“现在行业内特别流行两个爆款公式,一个是大尺度、强情节,一个是大流量、强人设,但我们希望通过创新寻找第三条、第四条,乃至更多条通往艺术高峰的路。”王兆楠说,“我们重新回到经典文学的作品源头去挖掘,让老故事长出新枝丫;我们也深入现实生活,展现人性灰度,寻找直指人心的力量。”
“讲好中国故事,既要深挖文化根脉,更要寻找世界的共鸣。”西嘻影业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杨晓培透露,未来将携手上海电视台打造“沪上系列”,传承上海独特的城市记忆与魅力;也将继续培育新生力量,集结优秀青年团队,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;“我们会继续探索AI在创作中的应用,提升效能、拓宽创作的边际,为‘上海出品必是精品’这一个坚定的信念书写新章”。
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、专职副主席夏煜静说,上海视协自成立以来,始终坚持守正创新,与人民同行,与时代同频,与城市共振。四十年来,上海视协不仅打造了“短视频大赛”“明日主播主持新人赛”等品牌项目,还培养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电视艺术人才队伍,多部作品斩获“金鹰奖”“星光奖”等全国荣誉。夏煜静希望,上海视协在未来继续发挥“两个优势”,加强理论武装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,强化国际文化传播。
座谈会上,上海视协还授予56位老艺术家代表“荣誉会员”称号,并颁发40周年纪念章,以表彰他们为推动协会工作发展和电视艺术繁荣作出的突出贡献。
推荐产品
热门文章排行
- 江西女主晒出105㎡新家:装修那叫一个高
- 热门文章
- 台湾三 版本大全墙微
- 香港夫妻晒36㎡蜗居:菲佣睡“柜子里”主
- 两万元三星电视十个月内两次现黑屏官方售后
- 2025桂林艺术节开幕
- 香港女生在23㎡蜗居里住2年面积虽小却有
- 滨江-潮颂府 (售楼处) 首页 - 滨江
- 《阵地》创作座谈会在京举行
- 乐视电视再次炮轰中电熊猫“逃避债务”

